部分“低價股”公司保殼舉措一覽郭晨凱 制圖
新“國九條”發佈以來,加大退市監管力度的信號不斷釋放,A股市場加速形成優勝劣汰的新生態。一批業績不佳或治理不善的公司股價紛紛跌破1元“警戒線”,拉響面值退市風險的警報。
生死時速之下,多傢上市公司試圖逃離面值退市的懸崖邊緣,緊急拋出瞭諸如股票回購、大股東增持、尋找新股東註資等五花八門的“自救”措施。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1個多月來,有10傢觸及“1元紅線”的公司采取急救行動,部分公司的舉措迅速引來監管部門關註。
“花樣自救”頻頻上演
在收盤價連續7個交易日低於1元後,ST迪馬在5月14日晚連續拋出兩份增持計劃。
其中,ST迪馬控股股東東銀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東原迪馬商務計劃斥資3000萬元至50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公司7名董事、高管擬合計增持不低於200萬元且不超過300萬元的股份。兩份增持計劃的增持股份價格區間均為不高於1.10元/股,“保殼”意圖明顯。
今年以來,ST迪馬的股價已多次跌破1元。在推出上述兩份增持計劃前,公司還曾向市場釋放過業務合作新動向等消息。5月13日晚,ST迪馬披露,公司與重慶市首傢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華潤渝康簽訂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擬在困境項目盤活、資產價值提升及產業賦能等方面展開業務合作。
因既能體現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護盤的決心和信心,又能直接提振股價,增持、回購等舉措在低價股的“保殼戰”中較為常見。
由於2023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瞭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 巴安(原巴安水務)於5月6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司股價自此一路下行,僅5個交易日就腰斬。在連續兩個交易日股價跌破1元之後,*ST巴安5月13日晚公告,披露公司董事長張華根擬斥資500萬元至1000萬元進行增持的計劃。
*ST賢豐在收盤價連續多日低於1元之後,披露瞭關於回購股份方案的公告,稱計劃使用0.5億元至1億元的自有資金回購公司股份,並將回購股份進行註銷。
此外,部分公司選擇通過互動易平臺、業績說明會、公司公告等方式,釋放業務動向、重整進度、引入新股東等信息,以圖刺激股價上漲。
例如,*ST高升近期在互動易平臺上透露,公司與安順市政府達成瞭戰略合作,共同推進以安順為基地的“貴州綠色算力基地”工程示范項目;*ST東園5月7日晚公告稱,因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有重整價值,債權人朝陽國資公司已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交對公司進行重整及預重整的申請等。
監管利劍多維覆蓋
此前也有多傢股價徘徊在1元以下的公司,向市場釋放瞭增持回購等信息,但大部分最終都成為“夢幻泡影”。部分公司股價繼續在多重風險疊加之下“跌跌不休”,讓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上述五花八門的“保殼”動作,引起瞭監管部門的重點關註。在相關監管函件中,滬深交易所緊盯公司是否存在炒作股價等情況,圍繞“自救”舉措背後的細節、動機進行連環追問,並要求公司充分提示風險。
例如,對於*ST高升在互動易平臺的回復,交易所就在關註函中提出瞭質疑,要求公司說明是否有開展綠色供電項目的建設運營、貴州綠色算力基地的資金實力與行業經驗。此外,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違反信息披露公平性、誤導投資者、炒作股價的情形。
在下發給*ST巴安的關註函中,深交所要求張華根說明,後續增持公司股票的具體時間安排,在公司股價低於1元後披露增持計劃的意圖,以及是否存在利用披露增持計劃炒作股價的情形。
事實上,存在“面值退市”風險的公司,大多痼疾纏身,要麼在規范運作和公司治理方面有瑕疵,要麼基本面不斷惡化、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
以*ST高升為例,公司存在2023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違規對外擔保及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等風險。同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凈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ST賢豐則處在兩大主業前景不明的境地。2023年,因獸用疫苗業務與新能源業務均未達到預期,*ST賢豐營業收入大幅下滑90.06%,至8804.06萬元,不足1億元;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為-1.2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仍在下滑,同比降幅達20.30%。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低價股之所以低價,自有其原因。”知名財稅審專傢、資深註冊會計師劉志耕認為,大部分公司采取的“自救”舉措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其經營頹勢,也無法從根本上改善公司治理狀況,更多隻是將公司原本的退市風險暫時掩蓋或推遲。
市場加快優勝劣汰
從上述公司近期股價表現來看,懸崖邊上的臨時“自救”似乎有成效——*ST賢豐在披露回購公告的次日,股價迅速止跌,且連續多個交易日漲停,股價重回1元之上;*ST東園的股價也在發佈被債權人申請重整及預重整的提示性公告後,連續上漲數日,重回1元上方。
業內人士表示,不能真正做到刮骨療傷、脫胎換骨,隻是臨時應急、浮於表面的“自救”,最終無異於飲鴆止渴,“生死局”依然難解。
回顧面值退市的案例可知,低價股的“保殼”壓力正日益增大。老牌上市房企ST中南在今年2月收盤價跌破1元時,也曾推出董事及高管的增持計劃,盡管當時很快推動公司股價逃離面值退市“警戒線”,但不到2個月之後,公司股價再度跌至1元以下。最終,公司依舊未逃過“面值退市”的命運。
無獨有偶,*ST世茂亦在鎖定面值退市前夕,試圖通過控股股東增持、公司回購等方式扭轉股價的頹勢,最終未能如願。
劉志耕表示,上市公司面臨的面值退市風險,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這說明投資者不再把投資價值寄希望於對“殼資源”的炒作和投機,而是更註重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和良好前景,體現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日趨理性和成熟。
當前,新“國九條”明確加大退市監管力度,細化瞭差異化退市標準,對持續虧損、治理結構混亂、存在重大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采取“零容忍”態度。同時提出將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
在持續鞏固常態化退市機制的背景下,更加科學的退市制度建設和更為嚴格有效的監管,都將推動“市場之手”進一步發揮作用,加速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新生態。
“基本面的好壞已逐漸成為決定公司是否應該退市的重要判斷標準。”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登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監管層對市場規范化管理和投資者教育的加強,市場本身對於公司業績的關註度將進一步提高,未能達到標準的公司將面臨更大的退市風險。這將進一步推動A股市場朝著更加高效、規范的方向發展。
面對懸崖邊上的公司花樣百出的“自救”之舉,投資者應如何規避風險呢?
“切莫跟風炒作,也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劉志耕表示,中小投資者應從公司基本面出發,充分瞭解股票短期漲跌風險以及可能面臨的退市風險。尤其是對於存在多重退市風險隱患的公司,更應加強對企業經營能力的研判,關註企業長期發展價值。
證券退市增持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