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5月23日,總投資約14.5億元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開工;5月21日,廣東太古可口可樂於廣州投資的大灣區智能綠色生產基地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達12.5億元……近期,多傢外資企業加碼對華投資,彰顯瞭高漲的投資熱情。
自去年創新開展“投資中國年”系列活動後,商務部在今年繼續開展“投資中國”品牌活動,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如何?當前對華投資有哪些新趨勢?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走訪調研瞭美國日化巨頭寶潔、英國知名藥企阿斯利康以及德國汽車龍頭大眾,通過對話企業高管、走進一線工廠,感知實際水溫。三傢外企進入中國均已超30年,親歷瞭中國的滄桑巨變。盡管在今天,賺錢變得不像過去那麼容易,但它們依舊堅定地加碼中國,通過推進本土化、加強創新研發等策略,適應市場的變化,與中國企業共同成長。
從進入中國到紮根中國
在阿斯利康位於江蘇無錫的生產供應基地的包裝車間,一個個智能搬運機器人有序地從記者身邊穿梭而過,將一箱箱包裝材料運輸到生產線,並與產線內的智能裝載機械臂有效協作,完成說明書和紙盒的自動開箱與裝載,藥板與說明書自動入盒,自動封裝和貼防偽標簽並自動打包和碼垛,一系列操作行雲流水,瞬間即可完成。
車間的一角,僅僅是阿斯利康投資中國版圖的冰山一角。時針回撥至1993年,阿斯利康將一款用於治療消化道疾病的小藥丸帶到瞭中國,正式開啟在華投資的故事。31年過去,阿斯利康不僅將40多款創新藥物帶到中國,而且已在無錫、泰州、青島等多地建立瞭生產供應基地,在全國五大城市佈局區域總部。
“近年來,阿斯利康在無錫累計投資10億美元,貢獻稅收超45億美元,為無錫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註入瞭強勁動力。阿斯利康已成為賦能無錫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城市合夥人。”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七屆阿斯利康中國生態圈大會上,無錫市市長趙建軍表示。值得註意的是,阿斯利康還是無錫生物醫藥產業的八傢鏈主企業之一,致力於發揮跨國公司的資源優勢與平臺作用,推動無錫成為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作為一傢外企,經過多年投資佈局後成為產業鏈主、城市合夥人,這正是以阿斯利康為代表的在華外企不斷推進本土化、紮根中國市場的一個生動寫照。
“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天,寶潔就帶著紮根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念和決心。”寶潔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許敏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市場充滿瞭活力和機遇,在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裡,寶潔選擇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瞭解他們的需求,滿足他們日益變化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0多年前,寶潔為中國消費者帶來瞭海飛絲洗發水。從那以後,潘婷、飄柔、汰漬、舒膚佳等品牌產品走進瞭千傢萬戶。許敏強調,對於一傢公司的全球戰略來說,佈局中國是關鍵之路,投資中國是長期之選,紮根中國是共贏之道。寶潔多年來全方位、重資產投資中國,並持續增加投入。
時至今日,寶潔不僅服務超過10億的中國消費者,而且在中國建成瞭成熟的供應鏈和運營網絡,在中國內地已設有8傢工廠,20多個分銷中心。與此同時,寶潔在過去幾年不斷推動智能制造,投資建設瞭三個“新智能制造”中心,打造更智能、更柔性的供應鏈,持續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
紮根中國,不僅意味著本土市場、本土工廠,還意味著本土人才。許敏告訴記者,寶潔始終堅持本土化人才戰略。從1989年第一次招聘瞭20位應屆大學生,寶潔中國到現在已擁有超過8000名員工,其中98%是本土員工,越來越多的中國員工走上瞭重要的管理職位。“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把中國的管理人才輸送到全球,更好地與世界融合。”許敏說。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研發
2024北京車展上,大眾的ID. CODE概念車首次亮相。這款主打“中國DNA”的概念車由大眾汽車中國和德國團隊共同研發,專門為中國用戶量身定制,從外至內都迎合瞭中國市場的審美潮流。
事實上,為瞭中國市場而研發制造,是外企近年來投資中國愈發明顯的一個趨勢。回首上世紀80年代,上汽大眾的首條總裝生產線投入運營,一輛輛桑塔納作為大眾入華的第一款車型駛出工廠,大眾也開啟瞭在中國制造汽車的歷程。入華四十年以來,大眾如今在中國已擁有涉及整車及零部件共39座工廠,建立起瞭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大眾在以往基礎上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碼本土創新。
“放眼全球,沒有哪個國傢汽車行業的轉型和創新速度能夠比肩中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大眾正積極加速在中國的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全面佈局面向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關鍵技術與產品。
轉型的背後,依托的是真金白銀的投資。今年1月,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開發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眾科技”)在安徽合肥正式投入運營。這是大眾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投資金額約10億歐元。貝瑞德表示,通過大眾科技,集團新產品及技術的開發周期將縮短約30%,並把中國本土先進技術引入產品開發的早期流程,使集團車型產品能更敏捷地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今年4月,大眾再次宣佈將投資25億歐元,進一步拓展位於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強化本土研發實力。
記者采訪發現,外企加碼本土研發主要由兩個因素推動。一方面,隨著中國消費市場日漸成熟,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旺盛,唯有加碼研發才能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中國的消費者,是最擁抱創新的消費者。”許敏表示,寶潔最初進入中國時也是先引進成熟的產品和品牌,到1998年時設立北京研發中心。“如今,它已成為我們在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平均每年可以支持100多款新品上市,不僅主導中國的研發項目,也把中國的創新輸出給全世界。”許敏說。據介紹,去年2月,寶潔啟動瞭北京研發中心擴建項目,預計今年7月將正式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中國本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一些領域已經具備瞭國際領先的實力,正成為創新的策源地。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總裁王磊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中國在醫藥行業還相對落後,隻是開發仿制藥,現在中國創新如雨後春筍,最近幾年更是呈爆炸式增長,在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領域已看到彎道超車的跡象。由於看重中國本土創新,阿斯利康密集投資佈局,在過去一年斥資60億美元與中國本土創新企業達成瞭7項國際化交易,包括收購亙喜生物、和誠益生物達成口服GLP-1授權許可等等。
從高速增長到共同成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外資企業湧入中國。彼時,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市場遍地都是黃金。無論是寶潔、大眾還是阿斯利康,都分享瞭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獲得瞭豐厚的投資收益。
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持續轉型升級以及本土企業的崛起,外資企業在華的投資回報增長也趨於平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過去幾十年,中資企業已由加工陪跑角色成長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優秀企業,部分企業已具備與外資企業開展良性競爭的能力。“可以說,中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合作已由梯度轉移下的垂直分工合作轉向開展協同研創的水平分工合作。”劉向東說。
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認為,中國目前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本土企業在過去20年飛速成長,屬於跨國企業“躺賺”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外企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今年5月,中美商會發佈的《2024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來自中國民企日益激烈的競爭”成為影響美資外企在華業務的五大商業挑戰之一,有24%的受訪公司選擇瞭這一項。
雖然受訪的三傢外企是各自行業的翹楚,但急劇變化的中國市場依然給它們帶來瞭一些挑戰。不過,一個健康和持續成長的市場,變化是永恒的主流。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想要始終居於行業前列,秘訣是順應中國經濟脈動的變化,與中國市場同頻共振,與中國企業共同成長。
例如,面對中國新能源市場持續擴容的趨勢,大眾近年來在推進電動化的進程中火力全開,投資頻頻: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面向中國中型車市場的兩款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與本土合作夥伴攜手,通過合資公司開邁斯共同推進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在中國的充電網絡佈局……“大眾將以更加深入的本土化佈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陣容,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扮演領導角色。”貝瑞德表示。
面對中國創新醫藥企業的崛起,王磊表示,“競爭肯定有,但合作大於競爭”。近年來,阿斯利康積極構建生物醫藥生態圈,將許多優質的中國創新企業納入“朋友圈”,或邀請它們入駐由阿斯利康打造的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或與其共同打造診療一體化方案,或通過參股、收購、授權許可等方式賦能。據瞭解,阿斯利康和中金資本2023年聯合發起成立的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聚焦生物醫藥、數字醫療、診斷服務、醫療器械這四大醫療領域已投資20餘傢創新企業。
雖然市場環境有所變化,高速增長、輕松“躺賺”已成過去式,但對受訪外資企業而言,中國市場仍然重要且不可替代,它們也在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在共同成長中繼續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30多年來,寶潔中國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中國市場對於寶潔的吸引力一直是有增無減。”許敏表示,過去十多年,中國的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為企業打造瞭高水平的營商環境,給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厚植瞭發展土壤。寶潔未來將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加速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開拓中國市場的商業機會。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