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央行優化支付服務的推進,3月起,“零錢包”服務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大面積鋪開。小小“零錢包”,能夠解決老人、外籍來華人士等人群的大煩惱,提升瞭現金使用環境。不過,記者註意到,在服務推廣落地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值得關註和進一步優化的地方,若不稍加註意,很可能會讓動作“變形”。
當前,優化支付服務主要以“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為體系。作為底層保障的現金類服務,“零錢包”在推廣過程中,需解決使用場景頻次不高、兌換流程仍需優化調整、目標人群的知曉率亟待提升等種種問題。
在“零錢包”中,會裝有一定面額的人民幣零輔幣。一般來說,標準化“零錢包”由商業銀行自行定制,包含瞭固定的金額和券別組合;定制化“零錢包”則依據客戶的實際需要,配置不同面額的零錢張數。
值得註意的是,在落地時,部分商業銀行將“零錢包”發放及兌換數量作為工作人員的硬性考核指標,嚴格規定標準化“零錢包”等不同種類“零錢包”的發放任務。
“每日上報的‘零錢包’發放數量不能是0。”從大行到中小行,從業人員均有相關反映。如此一來,不僅易增加銀行員工額外的工作任務,也可能造成資源錯配,使老人、外籍來華人士等有需要的人群無法享受到應有的便利。
“零錢包”如何更好落地?莫讓“零錢包”成為員工的“壓力包”,是重中之重。
“零錢包”的發放及兌換數量,可以是鼓勵指標,但不應成為長期的硬性規定。銀行基層員工奮戰在提升居民金融服務的第一戰線,保障他們的良好工作狀態,也是保障金融服務推廣質效的關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零錢包”的進一步推廣,還需做好對目標人群的科普和宣傳工作。在多數宣傳案例中,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均被反復提及,他們是“零錢包”兌換和使用的主力對象,但是出租車、旅遊景區、小型超市等也是現金使用的高頻場景,提高這些高頻場景所涉人群的服務知曉率也十分必要。不少銀行通過上門服務、設立現金服務網格等方式,精準對接和挖掘瞭經營主體人群的零錢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國內商業銀行已經累計制作發放“零錢包”超700萬個。同時,外卡POS交易筆數、“外卡內綁”“外包內用”等數據也增長明顯。可以看到,通過央行指導,現存支付堵點已漸次打通。在此情況下,更應讓“零錢包”服務落至實處,實現兜底且見效的作用,真正使支付服務體系形成可運作的閉環。
校對:蘇煥文
機構銀行券商中國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