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胡敏文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制造業承擔著穩就業、促就業的重任。然而,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一方面,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瞭就業崗位的迅速增加,用工缺口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由於觀念跟隨時代變化,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也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導致“就業難”“用工荒”問題並存。
一位通信行業上市公司代表告訴記者:“招工容易留工不易,現在年輕人對制造業的新鮮感很快就過瞭。”另一位剛步入職場一年的大學畢業生也有自己的說法:“工資給得還行,但是全部都是時間熬出來的錢,加班多,有些還是義務加班,壓力太大瞭,也學不到多少東西。”
面對這樣的困局,就業群體該樹立怎樣的就業觀?用人單位在用人方面又應如何轉變?來聽一聽專傢的建議。
一是求職者層面,需轉變觀念,提高職業技能。
陜西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殷江濱認為:“青年人應摒棄傳統的就業觀念,以更加開放、多元和前瞻性的視角來面對就業市場的變化。與此同時,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對於機器替代人所帶來的職業焦慮和壓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瑞光有獨特的考量:“隨著AI的普及,傳統的技能如分析思維、創造力、領導力將變得更加重要。同時,數字素養、編程能力、數據分析等技術性技能將成為必備。求職者需要持續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以適應技術發展的要求。終身學習成為應對AI對就業市場影響的重要策略。”
二是企業層面,需重視教育培訓,提高行業吸引力。
過去人們以廠為“傢”,充滿幹勁,到如今工人不再具有光環,更多的是一名“打工人”。“90後”“00後”年輕人更是偏愛自由、輕松、待遇相對更高的工作。
越是招工難,企業就越要重視用人、育人、留人工作,關心關愛職工,不斷優化工作環境。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李小榮說:“企業應加大對工廠環境改善的投入力度,提高工人的工作舒適度和安全性。同時,要合理提高一線工人的工資待遇,增強崗位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可以積極推動與高校合作,開展產學研聯動,互動答疑解惑,零距離瞭解感受企業,吸引高校畢業生等求職者應聘。
三是政府層面,應加大對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
緩解制造業企業招工難不能單靠企業一方,需要進行更多的制度創新。殷江濱表示,“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信息的收集和發佈,提高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推動就業信息的互聯互通。”
除瞭“進廠”外,還可以鼓勵青年人創新創業,為他們提供政策、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
四是社會層面,鼓勵創新創業,倡導正確的就業觀念。
相較服務類行業有其靈活、門檻低的優勢,制造業也具有工作和收入穩定等特點,社會、媒體、高校等應積極引導年輕人理性看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選擇合適的崗位。馬瑞光表示,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青年人的就業觀念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摒棄“穩定至上”“追求高薪”等傳統觀念,更加關註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