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上周兌付的半年期理財產品(PR2)收益率是3.43%,同期限的定存利率是1.9%。最新一期發的半年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在2.8%-3.7%區間。”某城商行理財經理向記者熱情介紹道。
6月18日,記者前往北京地區多傢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網點調研發現,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監管叫停“手工補息”等背景下,部分銀行的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在投資理財選擇上開始展現更高的風險偏好,將目光由存款產品轉向瞭收益率相對更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居民資金與企業資金的雙雙註入,讓銀行理財規模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部分儲戶開始買銀行理財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賣得挺好,新發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大概率都做到3%以上,接近同期限的定存利率2倍。但理財產品收益是浮動的,不保本保息。55歲到65歲年齡段的客戶,會在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間搖擺得比較明顯。部分年輕客戶也會主動來咨詢銀行理財產品。”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對於投資者而言,收益率無疑是其考量資金配置流向的重要因素。在存款利率多輪調降背景下,饒是以高利息吸儲的中小銀行也在持續下調存款利率。市場上,利率在3%以上的定期存款已難覓蹤跡。在此背景下,部分儲戶將目光瞄向瞭銀行理財。
向來隻買存款產品,以穩健為投資風格的北京居民小張告訴記者,“去年末拿到年終獎,本來想存三年期定期存款,但利率太低,臨時在櫃臺決定購買利率稍微高一些的結構性存款。但今年結構性存款的利率也在下降,有幾次到期兌付的利率都是最低檔。聽說,最近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不錯,這次存款到期後想試試銀行理財。”
不僅僅是個人儲戶,在監管叫停“手工補息”以及資產荒等多重背景下,部分企業也將目光由存款產品轉向瞭理財產品,以尋求更高收益率。
“2024年以來債市持續走牛,理財產品也持續收獲瞭穩定不俗的收益,投資者體驗良好。且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為被監管禁止,餘波之下有大量資金溢出到性價比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理財增長規模中,零售占比僅為72%,遠低於以往87%的均值,機構占比高達近28%。”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傢明明分析稱。
銀行理財規模有望沖擊30萬億元
居民資金與企業資金的雙雙註入,讓銀行理財規模延續著強勁的增長態勢。多位專傢告訴記者,開年以來,銀行理財整體呈現出“量價雙優”,理財資金季節性效應邊際弱化。
在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看來,5月理財市場“量增價穩”,存款“脫媒”力量推動理財規模繼續高增。據他測算,截至5月末全市場理財規模在29.7萬億元-29.8萬億元,較上月增長4000億元-5000億元,相較2023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億元的月均增量,規模增長繼續超季節性。
國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認為,理財產品正成為部分儲戶的替代性選擇。“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與存款儲戶群體間具有高度重合性,二者的風險偏好以及對於資金流動性和收益率的訴求基本相近。當然,存款市場的調整並非理財規模高增的唯一因素,權益市場的低迷也是重要原因。通常在投資渠道有限以及可配置品種稀缺的背景下,理財規模也會有不錯表現。”任濤說。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國內金融市場情緒回暖,理財產品凈值逐步回升,收益情況有所改善,加上理財產品選擇豐富,理財產品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對於6月的理財規模增長情況,“季末回表”的壓力不可忽視。“季末回表”是理財規模的階段性特征。出於母行季末考核、理財產品到期設置等因素,歷史上季末理財規模多為環比下降,這一現象在母行存款壓力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明顯。
多位專傢預計,今年6月“季末回表”對於理財行業影響相對有限。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記者表示,銀行追求存款規模增長的壓力降低,加上目前銀行存款整體充裕,央行通過靈活的政策操作保持流動性平穩,這些因素決定瞭理財“季末回表”影響總體可控。
展望未來,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傢明明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銀行理財公司素有在下半年沖量發力的慣例,其中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更為明顯。預計在國有行的帶動之下,2024年下半年理財規模將重新站上31萬億元的關口,甚至有望沖擊贖回潮前的高點。
水泥利率存款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