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億元!境外機構繼續增持

 2024-08-13  阅读 10  评论 0

摘要:凈買入規模環比增長86%!今年5月,外資對於人民幣債券再現強烈的配置熱情。據國傢外匯管理局17日數據,今年5月,外資投資境內債券規模保持較高水平,凈買入境內債券320億美元,環比增長86%,處於歷史較高水平。此外,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

凈買入規模環比增長86%!今年5月,外資對於人民幣債券再現強烈的配置熱情。

據國傢外匯管理局17日數據,今年5月,外資投資境內債券規模保持較高水平,凈買入境內債券320億美元,環比增長86%,處於歷史較高水平。此外,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22萬億元。

這已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9個月增持人民幣債券。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大幅增加約5500億元。

增持之勢延續的同時,擴員仍在進行中。數據顯示,今年5月,新增4傢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截至5月末,共有1128傢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564傢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入市,821傢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257傢同時通過兩個渠道入市。

外資對中國債市的投資熱情何以被激發?

首先是中國債券投資價值凸顯。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近幾個月,外資作為在岸債券凈買傢,主要受外匯掉期兌換美元後,估值較具吸引力支撐。

“二季度以來,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延後,但外資配置人民幣債券節奏仍在加快。”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於麗峰對記者表示,國內經濟形勢、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均是本輪外資加倉人民幣資產的原因。

於麗峰表示,投資者普遍認為從長期看國內債市仍處牛市環境,未來人民幣債券價格仍有上漲空間。5月境外機構增大瞭國債和政金債的配置,以博取資本利得收益。

人民幣資產的避險屬性也是關鍵因素。“近期全球范圍內,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出現,人民幣資產安全性較高,作為避險資產受到境外投資者的青睞。”於麗峰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庫(COFER)最新數據顯示,美元在中央銀行和政府外匯儲備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漸下降。引人註目的是,在過去二十年美元作用減弱的同時,包括人民幣、澳元、加元、韓元、新加坡元和北歐貨幣等“非傳統儲備貨幣”比例上升。

“這些非傳統儲備貨幣對儲備管理機構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瞭分散投資的機會和相對有吸引力的收益率。”IMF表示。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已經成為人民幣債券吸引力的重要助推力。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RGI)最新一期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人民幣國際化持續保持穩健上升勢頭。今年前四個月,RGI指數上升9.1%,這一勢頭如在年內持續,全年升幅有望再次達到30%。

於麗峰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占比穩步提高,是推動更多的境外央行等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的重要原因。

展望後續外資對於人民幣債券的增持節奏,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據渣打統計,今年前四個月,外資凈買入可轉讓存單占境外債市資金流入總量的比重約達97%。截至4月底,外資持有可轉讓存單占比升至紀錄新高4.9%。預計上述狀況將推動年內外資持續強勁流入在岸債市。此外,股票方面,鑒於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逐步企穩,在岸股市反彈前景仍顯積極。

“後續隨著美聯儲降息的落地,中美利差收窄、國際資本風險偏好提升、資金回流新興經濟體等因素或帶來境外機構新一輪人民幣債券的配置需求。”於麗峰說。

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我國跨境資本呈現整體凈流入態勢,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增長。

國傢外匯局數據顯示,在我國外貿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的支撐下,5月份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凈流入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23%和76%,凈流入規模創2023年下半年以來單月新高,持續發揮穩定跨境資金流動的基本盤作用。

國傢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個國際機構上調瞭對我國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期,顯示瞭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同時,近年來我國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國際競爭力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持續提升;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運用更加廣泛,人民幣跨境使用占比穩步提高,匯率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外匯市場內在韌性增強有助於市場平穩運行。

機構銀行增持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6476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区块链:凈買入規模環比增長86%!今年5月,外資對於人民幣債券再現強烈的配置熱情。據國傢外匯管理局17日數據,今年5月,外資投資境內債券規模保持較高水平,凈買入境內債券320億美元,環比增長86%,處於歷史較高水平。此外,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
快捷菜单
TRX钱包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电话:

Copyright © 2020-2024 区块链 Inc.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