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陸傢嘴論壇於6月19日至20日召開。本次論壇主題定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設有8場全體大會,議題涵蓋當前經濟、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
為瞭更好地解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本報特別推出“2024陸傢嘴論壇系列高端訪談”,采訪多位金融領域知名學者大咖,以期深入探討金融改革與創新之策,共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之道。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傢楊成長比較關註探討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以及金融業改革等方面的建設性意見。
“當前,中國金融業需要解決好業務發展中的經營性問題,即平衡好盈利性和功能性之間的關系。過去行業發展相對追求盈利性,未能完全樹立功能性導向,這一觀念需要扭轉。”楊成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重點闡述瞭對金融高質量發展這一深刻內涵的理解。
此外,楊成長還圍繞新型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階段的變化等幾方面內容,進行瞭深度分享。
充分發揮功能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強調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本屆陸傢嘴論壇的主題,定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楊成長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釋。
第一個方面,金融高質量發展,更加強調如何更好發揮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他表示,金融業的發展,不再隻關註行業本身發展的規模、速度、占比,也不僅是追求行業的盈利能力。金融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服務企業,二是服務居民。居民是金融資產的提供者,企業是資金的需求者。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下一階段中將會提升至非常重要的高度。
金融的最終受益,來源於實體和企業,通過分享實體經濟企業所創造的價值,進而分享其發展所帶來的收益。金融隻有服務好實體企業,獲得正常、穩定的投資收益,才能更好服務居民。
提升投融契合
“金融高質量發展,更加強調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投融資端需求之間,達成更高的契合度。”在楊成長看來,這是第二個方面的含義。
過去一段時間,金融在服務實體企業方面,開發瞭許多特色產品,也取得瞭諸多成果。不過,部分金融產品存在主要從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角度進行設計,而對企業自身需求挖掘還不夠充分的問題。
楊成長建議,金融業應根據企業自身的經營發展情況,如債務結構、財務情況等,來進行產品設計,助力企業進一步優化財務結構。
例如,對中小微企業提供的短期資金,與其資金的中長期需求之間往往存在差異,需要考慮設計合適的融資產品。同時,企業經營過程中,往往面臨原材料價格不斷變動、科技投資的回報前景不明朗等大量風險問題,金融業需為企業提供適宜的風險管理工具,助力其分散、平抑風險。
當前,不少企業缺少長期資金,以及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的資金。因此,金融機構供給與企業金融產品需求契合度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同時,還需進一步提升與投資者需求的契合程度。普通投資者對金融理財的需求日益攀升,其中較大部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從投資端來看,金融也需要為不同投資者,提供與其風險偏好及承受力適配的產品和服務。
促進產業升級
金融高質量發展,更加強調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提供更多高效率、低成本、低風險的服務。楊成長認為,這是第三方面的含義。
金融具有工具屬性,要求使用成本低,安全高效,具有便利性和有效性。這一理念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註焦點,集中在金融服務三化(科技化、數字化、綠色化),促進企業產業升級問題上。
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發展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即金融業如何助力實體企業實現科技化、數字化、綠色化。這與傳統的金融服務要求截然不同。
同時,普惠金融、養老金融這兩個領域,相對來說是過去比較薄弱的環節,也需要補足短板。
因此,金融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學、能夠反映金融服務功能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
發展動力革新
“新質生產力,是用來反映和表征國傢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方式發生性質改變的生產力。”楊成長表示,從企業端角度來說,它包含發展動力的改變,即三大創新。
第一,新質生產力提出新的產業結構和關聯關系。一方面,生產過程高度數字化、人工智能化、彈性化,投入要素有所改變,即科技、人才、數字管理等。
另一方面,產出方面也有變化。產出產品是高度品質化、個性化、綠色化。
第二,過去的產業結構,更多是產業上中下遊關系,現在往往是核心產業、轉化平臺、應用場景,這種三段式的產業結構。
例如,數字、人工智能等產業,是需要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包含數字收集、整理、運算、存儲等。而數字想要在產業中得以運用,需要具備轉化平臺,如軟件等平臺公司等。之後,這些公司需要再去開發數字的應用場景。
第三,從時態上來說,當前產業劃分,已變成未來產業、現代產業、傳統產業,相互之間是動態變化的。
例如,旅遊是傳統產業,航天旅遊便是未來產業;餐飲是傳統產業,生物制造便是未來產業。所以,即使是高新技術,也並非完全固化的產業。
發展新型金融
企業和產業的理念發生較大改變,必然要求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與傳統金融具有較大區分度。楊成長分析稱,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風險金融。在產業投資過程中,科技化、數字化的投資風險,相較過去大幅增加,需要金融助力分散風險,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
二是動產金融。過去的金融,抵押物大多以土地、房地產等不動產為主。如今,科技、人才、管理模式等,可以移動和復制,即動產金融。這種動態的金融性質,便需要新型的金融模式。
三是現代金融。過去,金融的投入和服務更多是聚焦傳統要素,現在需要把現代要素作為投入和服務模式。數字技術如何貨幣化、財務化、資本化,這些現代要素可能在財務報表上短期無法體現,因此在評估企業的數字價值上存在困難。
一般而言,有價值就有計算,能計算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市場,這是一整套的概念。
把握三大變化
上海正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需充分考慮前期發展成就基礎之上總結的經驗,特別是結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中國特色金融業發展和制度發展,以及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
對此,楊成長對下階段發展導向給出一些判斷。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提高開放程度及國際影響力。這裡面包含三個變化,值得關註。
一是服務對象的變化。應以服務新質生產力作為宗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更好地把服務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緊跟實體經濟發展的變化作為宗旨。
二是資產配置的變化。伴隨美國利率上行,我國利率相對下行,國內房地產市場迎來深度調整,資產配置情況已發生一些重要變化。中國資產投資收益回報率,可能會在短期內承壓。
三是監管模式的變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後,我國金融業迎來較大監管改革力度,突出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及中國特色監管模式。監管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將防風險與完善制度相結合,特別強調對金融文化、金融制度、金融人這三方面的監管。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需在新的監管模式下去考慮,即從主要追求規模、速度、占比的方向,轉向進一步發揮金融中心的服務功能方向,尤其是在全球的金融資產配置定價等方面,還需要下足功夫。
機構陸傢嘴陸傢嘴論壇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