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公共健康與風險管理聯合實驗室”與上海鎂信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發佈會,正式發佈《帶病體保險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產學研不同維度共同回答“帶病體保險是什麼”這一問題,系統性分析總結瞭帶病體保險的研究意義、發展現狀、市場需求和發展挑戰,並提出發展建議。
三類承保形式、兩種籌資模式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進展,人口年齡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慢病、帶病人群的數量快速積聚,根據《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專題報告》,我國慢病人群數量已超4億人,社會對於帶病保障需求日趨增強。
與會人士認為,“帶病體保險”的開發是保險行業應對這一大勢的主要抓手。
《報告》梳理瞭國內外帶病體保險市場發展歷程。國外帶病體保險的經營是“強政策支持型”的,並呈現出較為明晰的初期、中期、後期三大發展階段。國內帶病體保險的經營,更依賴於保險公司自有的風控手段,湧現出三類承保形式。
一是以惠民保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狀態的健康險,這是接近國外帶病體市場發展後期的產品;二是以費率可調長期醫療險為代表的“提前上車”邏輯;三是為疾病進展、復發提供保障的慢病險/復發險。
《報告》顯示,帶病體保險的保障形式決定瞭相應的風險特征和經營方式,按籌資方式可以總結為“自籌資”和“共濟”兩種模式。
其中,自籌資模式的如個人慢病保險、專病復發險,承保要求較嚴格,為個人自願投保、強調風險同質性,風控要點是精準定價;共濟模式具有一定強制性投保要求,承保要求較寬松,風控要點是“精準定價+人群結構”,代表業務包括企業團體保險、惠民保、費率可調的長期醫療險。
存在供需不匹配
《報告》基於在北京、浙江和寧夏三地線下問卷調研及深度訪談、2000+份樣本的調查結果,發現客戶需求端以下特點:一是帶病體人群的健康需求旺盛,為健康需求付費的意願較強,具備良好的群眾基礎。二是不同收入群體的保障認知存在較大差異。低收入人群難以負擔保費,富裕人群則對商保需求較低,小康傢庭是商業健康險的主要需求群體。三是,帶病體保險產品供給不足,大多數民眾在嘗試投保時遇到過“投保無門”“保障內容不足”等問題,優化空間較大。
《報告》顯示,保險公司不斷努力探索帶病體保險的發展潛力,但目前未出現行業標桿產品,商業模式也未成型,面臨四方面挑戰。一是政策落地支撐相對有限。二是保險公司產品實踐經營能力不足,面臨諸如數據、發展定位、渠道資源等多重制約。三是客戶保障認知存在差異,供需不匹配現象嚴重。四是產業協同不強,醫、藥、險融合不深,難以解決帶病體保險經營的風控問題和盈利模式問題。
與會人士認為,發展帶病體保險對保險公司而言,不僅是一份社會責任,也是一個市場機遇。在國傢和社會層面,帶病體保險有助於踐行健康中國發展戰略,填補帶病人群保障缺口,應對老齡化危機,降低經濟社會的運行成本。在行業和保險公司層面,借助帶病體保險的發展,利於打破發展困境,為健康險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引擎,同時可以借由帶病體保險推動藥險支付聯動,促進醫藥行業創新發展。“保險公司要有意識去開發帶病體產品、承保帶病體人群。”
提出四個層面建議
《報告》依托國情,對帶病體保險未來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涉及四個層面。
理論研究方面,建議產學聯合加強研究,使帶病體保險真正解決社會問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
行業經營層面,建議保險公司要認清帶病體保險與傳統健康險發展規律的差異,針對不同模式帶病體保險在籌資和風控上實施差異化管理。
其中,對於自籌資模式的帶病體保險,理想模式會演化為“對健康程度分層的百萬醫療險”並具備以下要素:一是在百萬醫療險承保健康體的范圍上進一步擴展,不以單獨的帶病體保險存在,擴展范圍存在明確承保邊界,並具備明顯的保障杠桿;二是承保客群在承保時就有明確的風險等級細分以及差異化的定價,保險公司從客戶主動健康告知、可獲取的醫療行為/診療數據來判斷承保個體的風險類別;三是為特定客群提供高價值健康管理服務,一方面提高或維持帶病體客群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幫助保險公司控制遠期理賠風險,支持保險產品從“保健康”到“促健康”。
對於共濟模式的帶病體保險,保險公司最應擔心的是業務結構風險,因此應在銷售環節加強管理,盡可能提前識別待承保群體的風險分佈,或通過合理的承保模式提前鎖定承保群體;在產品設計上,不應忽略健康體客群的保障感知,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相對高頻且風險可控的保障責任或健康服務,吸引健康體留存,維持續保時業務結構的穩定,推進帶病體保險的長期可持續經營。
產業融合方面,建議發揮平臺作用,形成行業合力,通過加強資源合作、數據合作、支付模式創新以及服務融合,構建醫養康寧的產業融合生態圈。
政策支持方面,建議加強籌資機制、運營層面的針對性政策支撐,助力帶病體保險健康有序發展。
校對:姚遠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