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亿元!境外机构继续增持

 2024-07-18  阅读 15  评论 0

摘要:净买入规模环比增长86%!今年5月,外资对于人民币债券再现强烈的配置热情。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数据,今年5月,外资投资境内债券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净买入境内债券320亿美元,环比增长8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

净买入规模环比增长86%!今年5月,外资对于人民币债券再现强烈的配置热情。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数据,今年5月,外资投资境内债券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净买入境内债券320亿美元,环比增长8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2万亿元。

这已是境外机构投资者连续第9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大幅增加约5500亿元。

增持之势延续的同时,扩员仍在进行中。数据显示,今年5月,新增4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1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6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外资对中国债市的投资热情何以被激发?

首先是中国债券投资价值凸显。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近几个月,外资作为在岸债券净买家,主要受外汇掉期兑换美元后,估值较具吸引力支撑。

“二季度以来,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延后,但外资配置人民币债券节奏仍在加快。”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对记者表示,国内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均是本轮外资加仓人民币资产的原因。

于丽峰表示,投资者普遍认为从长期看国内债市仍处牛市环境,未来人民币债券价格仍有上涨空间。5月境外机构增大了国债和政金债的配置,以博取资本利得收益。

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也是关键因素。“近期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出现,人民币资产安全性较高,作为避险资产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于丽峰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库(COFER)最新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央银行和政府外汇储备配置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引人注目的是,在过去二十年美元作用减弱的同时,包括人民币、澳元、加元、韩元、新加坡元和北欧货币等“非传统储备货币”比例上升。

“这些非传统储备货币对储备管理机构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提供了分散投资的机会和相对有吸引力的收益率。”IMF表示。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已经成为人民币债券吸引力的重要助推力。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RGI)最新一期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人民币国际化持续保持稳健上升势头。今年前四个月,RGI指数上升9.1%,这一势头如在年内持续,全年升幅有望再次达到30%。

于丽峰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稳步提高,是推动更多的境外央行等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重要原因。

展望后续外资对于人民币债券的增持节奏,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据渣打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外资净买入可转让存单占境外债市资金流入总量的比重约达97%。截至4月底,外资持有可转让存单占比升至纪录新高4.9%。预计上述状况将推动年内外资持续强劲流入在岸债市。此外,股票方面,鉴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逐步企稳,在岸股市反弹前景仍显积极。

“后续随着美联储降息的落地,中美利差收窄、国际资本风险偏好提升、资金回流新兴经济体等因素或带来境外机构新一轮人民币债券的配置需求。”于丽峰说。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呈现整体净流入态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在我国外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支撑下,5月份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3%和76%,净流入规模创2023年下半年以来单月新高,持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上调了对我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持续提升;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汇率避险工具运用更加广泛,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稳步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外汇市场内在韧性增强有助于市场平稳运行。

机构银行增持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6476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区块链:净买入规模环比增长86%!今年5月,外资对于人民币债券再现强烈的配置热情。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数据,今年5月,外资投资境内债券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净买入境内债券320亿美元,环比增长8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
快捷菜单
TRX钱包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电话:

Copyright © 2020-2024 区块链 Inc. 保留所有权利。